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辉山兰狐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56741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24孝批判之一——孝的阶级性

已有 1553 次阅读2019-6-10 20:05 |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辉山兰狐曾在东新网论坛的“好摄之图”版有过承诺,就是工作捎闲时批判24孝,现在就来实现这一承诺。

    一说到批判,有人就理解为全面否定,这是不对的,从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出发,批判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马克思对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有史以来最科学最彻底的批判,结果创建出了马克斯主义,而且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源泉之一。所以一提到理论上的“批判”二字就同“打倒”联系在一起,这是思想僵化的一种表现。澄清了这一点,大概能同意见不同的网友找到更多的共同认识。

    现在回到正题说孝,孝作为道德观可能起源很久,但在中国,把孝的概念理论化,应该是从奴隶制社会末期的儒家学派开始的。儒家从维护统治阶级政权的需要出发,把“忠”和“孝”联系到了一起,其总的纲领是八个字,“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对于这八个字的通俗解释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儒家的经典著作《孝经》归纳了作人子的一生行孝过程,该书开宗明义第一章(节录)即教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後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以及一生努力的“夫孝,始於事 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最终以丧亲章第十八的“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 ,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结束。所谓24孝的24个样板都没有离开《孝经》归纳出的孝的具体内容。

    从儒家“孝”的纲领中可以看出,孝作为道德标准是从维护社会的稳定的立场出发,把君主的统治权威放在第一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上。至于“齐家”和“治国”相提并论,在家族中把父权放在首位,这也是统治阶级的专利,普通穷苦百姓连饭都没有吃,作为长辈的用什么手段来振“父纲”,只有统治阶级才有能力通过手中的财权、统治权来振自己的“父纲”。

    对于普通穷苦老百姓而言,“孝”的唯一内容是争取生存权,而不是绝对的统治权。24孝中反映穷苦老百姓行孝的故事,共有15例,占多数,而如果没有神仙的帮助,这十五例都只不过是人间悲剧。而神仙是不存在的,所以穷人想行孝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至于为什么24孝中靠神仙帮助的孝子如此之多,其倡导者没有也不可能给出合理的解释,难道他们能提出彻底摧毁封建帝王的统治,打倒一切剥削阶级的根本脱贫路线吗?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没有先进的生产关系,不可能有先进的革命思想,即使打倒了台上的皇帝,后上台的皇帝同其前任也相差无几,所以除了求助于虚无缥缈的神仙外,24孝的提倡者根本解决不了穷苦大众的赡养父母的基本权力。阶级社会中“天下大治”的时代,老百姓只能作牛作马,而“天下大乱”的年代,老百姓连作牛作马的环境也得不到,只有死路一条。东汉末年人口五六千万,而到了三国时代人口减少到了两千多万,几十年下来,上千万的无名孝子及其父母死于战乱,或饿死,或病死、或被乱兵杀死,《孝经》中的那一套怎可能实践得了,纯粹是欺人之谈。

    由此可见,孝的内涵自古以来就有阶级性,对于统治阶级来说,孝就是维护统治权,对于劳苦大众来说,孝就是争取生存权。两者的内容泾渭分明,没有共同语言,所以把孝笼统地说成是反脯报恩,太把问题看得简单化了。行文到这里,我到要向年轻的朋友们问一句,对于孝。各位到底知多少?在考试或作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答辩时(因为有人自诩他[]作硕士论文时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研究过这一问题),有关于孝的题目吗?若没有,建议作为课题加以研究,这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非常需要的。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